電滲析是一種以電位差為推動力,利用離子交換膜的選擇透過性,從溶液中脫除或富集電解質的膜分離操作。電滲析過程是電化學過程和滲析擴散過程的結合;在外加直流電場的驅動下,利用離子交換膜的選擇透過性(即陽離子可以透過陽離子交換膜,陰離子可以透過陰離子交換膜),陰、陽離子分別向陽極和陰極移動。離子遷移過程中,若膜的固定電荷與離子的電荷相反,則離子可以通過;如果它們的電荷相同,則離子被排斥,從而實現溶液淡化、濃縮、精制或純化等目的。
在
電滲析設備的設計和運行中,應考慮防止極化和有效除垢等問題。合理選擇電滲析電流密度可以有效地防止極化降低電流效率和結垢。工作電流原則上應低于極限電流。工作電流的選擇還應與原水的含鹽量、離子組成、流速和溫度相結合。如果原水為碳酸鹽水質,可選擇較高的工作電流。
電滲析溫度對電滲析設備的性能有重要影響。溫度的升高,水中離子輸送速度的增加,以及膜和溶液的阻力的降低,將會增加除鹽量,增加除鹽速率,提高淡水水質。實踐證明,水溫在以內。通過增加1°c,電滲析設備的脫鹽率可以增加約1度。因此,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可以利用廢熱適當地提高水溫,以提高水的質量和數量。為了使電透析安全運作,不使操作效果差,入口溫度應在以內。
一般來說,原水含鹽量高,可以選擇大電流密度。在一定的除鹽量和水質條件下,使用大電流密度可以減少電滲析設備,降低成本,但增加日常運行電費。在使用小電流密度的情況下,降低了日常運行電費,但必須選擇較大的電滲析設備,增加成本。電流密度最小化成本和每日運行電費的總和,稱為經濟電流密度(或*電流密度)。極限電流密度和經濟電流密度不一定相等。如果它們不同,則應選擇較低的值。